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岭南中医药学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偏方验方是我国劳动人民和中医药学家治病救人的经验结晶。运用民间偏方验方治疗疾病,是群众用药比较普遍的形式。古往今来,民间偏方验方因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一直深受我国民众的喜爱。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对偏方验方的收集整理工作。张仲景倡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16卷,使汉末以前散在于诸家医书中的经验方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东晋的葛洪采集民间简、便、廉、验的单方、验方编著成《肘后救卒方》。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收方16834首,《圣济总录》载方20000多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大量地保存了古代民间有实用价值的偏方验方。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书中不少方剂源于民间。这些在中医药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都是集民间智慧之大成的代表作。就岭南中医偏方验方研究情况而言,明末清初番禺人何克谏收集岭南特别是粤东地区常用生草药民间疗法,著成《生草药性备要》;清代新会人赵其光在该书基础上加以充实,著成岭南唯一的中型本草著作《本草求原》,其附录《奇病症治》也主要使用单方、偏方。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岭南的亚热带气候又极利于中药材繁殖生长,发展中医中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医药已深深扎根于岭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岭南中医药学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①注重火热病证的诊治(近代岭南中医药学在温病学方面的研究较多)。②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由于岭南是中国最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许多地区高发常见病或特种病。例如,南方蛇虫较多,蛇伤和疟疾或脑炎等虫媒传染病就相当常见。③特有的中草药物。岭南地区分布丰富的热带、南亚热带药用植物及动物,岭南医家在利用这些中草药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有多种专著传世。④深入民众生活,具有药膳化、民族化的一面。岭南保健凉茶,不但在岭南地区应用千年不衰,更随岭南侨民走遍天下,甚至成为岭南人的标志之一。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医史专家邓铁涛教授富有创见地指出:“岭南中医药学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对我国中医偏方验方进行收集和整理,是研究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重要途径。岭南中医药学源远流长,积累的偏方验方不计其数,对其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有着巨大的学术意义和经济意义。
从2006年开始,我们承担了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药强省的重点科研项目,主要负责对岭南中医偏方验方进行收集和整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综合采用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对岭南中医偏方验方进行收集。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组织了由60多名本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组成的团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分别回到其居住地(广州、佛山、韶关、开平、肇庆、东莞、梅州、茂名、惠州、云浮、江门、高州、湛江、汕头、潮州等地),对当地的岭南民间医生、懂得一些医药知识的老百姓进行访谈并请其填写调查表,以收集当地老百姓和基层医生的偏方验方。同学们走访的对象包括:①民间祖传的医生;②据说手上有单方偏方的老百姓;③一般老百姓手中治疗各种疾病的土方子;④基层医院、卫生院的中医世家传人;⑤摆地摊卖草药的人;⑥治好过难治之病,或擅长治疗某种疾病又或是公认的中医治病很拿手的医生。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同学们共收集到的民间偏方验方共1273首。另外,我们还组织了部分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利用互联网的大型搜索引擎、期刊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学术期刊网等)对岭南验方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主要收集广东、广西籍较有经验的医生(研究生导师)的临床有效经验方。共收集到有效经验方765首。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所收集到的资料采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我们还对个别有代表性的偏方验方进行临床验证。
本书按科别分为内科、外科、男科及皮肤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肿瘤科七部分,每部分下面有具体的病症,每一病症下面包括老中医指导、民间老偏方、食疗老偏方、医生经验方,每条方下面包括组成、用法、功效、适应症等内容,每条处方后面还注明出处。
本书条目清晰,通俗易懂,不仅指导一般老百姓健康生活,可作为家庭医疗保健的实用手册,而且对基层临床医生、中医药院校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考
需要提醒的是:所谓偏方,一般是指没有被正式的药物或医学典籍收载、但又能对某些病症产生独特疗效的处方,这些处方在民间流传的特定环境中,常常被解读成“秘方”。但是,偏方不是万能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应用时,一定要在有经验的人员或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另外, 如果患者对病情不够确定,我们建议你去正规医院先确诊并咨询专家的意见。
还有,穿山甲、象牙丝、龙骨都为国家保护动物的产品,不提倡使用,但为完整体现原方的意思仍保留,建议在实际应用时作相应替换。